作者: 李福禄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2-28 09:53
杨存昌教授于2023年1月26日病逝于济南,学界悲惋。我因《庄子志》的编纂与其结缘,十六年共同耕耘于庄子文化,受益颇多,突失良师益友,往事泉涌不能自已,故挥笔倾吐。我早就知道他是一个有造诣、有成就、有品格的人,我想在这里先行追述一下他的业绩,以表敬仰。
杨存昌教授生于1963年,祖籍东明。1980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,先后获文学学士、硕士学位,1987年留校任教。1994年攻读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,师从周来祥教授,1997年获博士学位。曾担任学校研究生处副处长、社会科学处处长、校纪委副书记、文学院院长。在任职期间,他致力于美学、文艺学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,出版专著《初叩美学之门》《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》,主编、参编、参撰《中国美学三十年》《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》《中国文学理论史概要》《中国古代文论》《中国古代文论读本》《中外文学名著导读》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》《文学理论简明辞典》《小说辞典》等著作和教材2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在美学、文艺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。
在人们追思杨存昌教授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30年的业绩时,我想追思一下他与我的交往,感知一下他对弘扬优秀文化的奉献精神。我与他的交往始于在东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庄子研讨会,他与赵文坦以山东师范大学特邀教授参加研讨会,杨存昌教授做了重点发言,他发言的题目是《学科互补,形式多样,推动庄子文化研究的开展》,这个命题是紧扣自己任职,围绕庄子的文化特色,发表的一篇别具一格的学术论文。他认为《庄子》一书不同于先秦诸子的著述,它是一部独具文学特色的名著,是应予弘扬的重点,他列举了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,在《南史》和《梁传》里都说他是“东莞巨人”,但《史书》记载,刘勰的爷爷那一辈就举家南迁了,定居在京口,所以他的居住地和活动地在江苏镇江、南京等地。“庄子蒙人”是说他的祖籍,庄子住在蒙漆园,不是住在“蒙”的中心。他提出考证里籍要注意被考证人的足迹和本人的实际居住地。
他讲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庄子遗迹遗存的考证要注重细节。他认为搞庄子里籍研究要与《庄子》一书联系起来,进行文化学、民俗学、历史地理学等多方面的考察,例如“庄子适楚”“庄子返宋”“庄子钓于濮水”“庄子借粟于监河侯”,还有佝偻承蜩、庖丁解牛……这些故事都透露了一个信息,那就是庄子活动地归宿地在北方。杨存昌教授认为如果把文化考察、宏观考察和具体考证结合起来,我们对庄子活动的地域就能更深入一步。
他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一些专家提出“庄子在东明的活动价值很大,但少而不连贯”,对这个问题他做了解释,他认为庄子是真隐士,他把真事都写成了寓言,寓言是《庄子》的写作特点,属于文学,对一位文学家的里籍、思想的发掘,要考虑它的文学特质,并加强对庄子文化特质的研究。最后他强调,研究庄子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我听了杨存昌教授的发言后,受到了不小的震撼。我认为庄子是思想家,更是文学家,他的《庄子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文学性,对庄子文学性的研究,恰恰是今后应该加强的。会下,我匆匆地拜访了他,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把自己的几篇有关庄子思想里籍、文学特色的文论拿出来请求指导。杨存昌教授热情地听取我的见解并收下了我的文论,答应建立联系,并给我提供了联系方式。
我因是东明人,执着于庄子学习研究,县委让我参与庄子学术研究学术组的工作。受其激励,第一次庄子研讨会后,即全身心投入学习《庄子》,在专家特别是在山师大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指导下,自2002年开始我先后出版《南华故事选》《南华经注》校释、《南华逸事》等有关庄子的书,皆有山师大安作璋先生为其题写书名。第二次庄子研讨会后,我又在安老和杨存昌教授的关怀下,完成了《漆园古诗选注》《南华真人庄子》等书。其间,安老直接推荐让我承担省志诸子名家志《庄子志》纂稿任务,杨存昌教授担任主编,自此我在其指导下学习、考察、纂稿,并按照《庄子志》篇章要求写成文稿,先期在大学学报和省市文化学术刊物上发表。2013年《庄子志》结集交省志专家评审,省志领导和诸位专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,但亦提出了精益求精的要求。故评审后,又进入了紧张的增删修改工作。为了保证志稿质量,杨存昌教授动员山师大的博士生进行校阅,山师大在东明驻村工作队李鹏健、顾建军、徐方杰等同志参加了修改。在章节安排上,我听了杨存昌教授在东明的讲话后,集中精力写下了《庄子的文学属性》《庄子的文学风格》《庄子的艺术特色》列为三节调入《庄子志》第二章,使其得到了彰显。这部书成书后,山大、山师著名史学家孟祥才先生亲为作序,称《庄子志》既具有一般志书的共性,客观真实地记述与志有关的事项,又具有自己的特色,凸显了自己思考成熟的学术见解。他认为《庄子志》不失为《山东省志》诸子名家系列丛书中的精品,对于渴望了解庄子的读者和研究庄子的学者,这显然是一本不应该跳过去的书。
杨存昌教授十分期盼我的进步,我写的许多文稿在发表前总是先送他阅示,或写前征求他的意见,2015年结集了一本诗文集,后又结集了一本儒学文论和庄子文论,统称《李福禄文论》寄他,请他阅正,他阅后欣然为序,序言追述了我们交往的过程,特别是通过《庄子志》的编写,了解了我为人为事为文的追求,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,祝贺取得“全国书香人家”的称号,期望我在文化建设中起到应有作用,并激发更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。
杨存昌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留下的精神高标,却永远昭示着人们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努力践行。